金融号

金融监管总局为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划出红线
金透财经 2025年4月5日 11:34:17  阅读量:60356

金透社 | 万捷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金融领域的时代,互联网助贷业务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边界、提升贷款服务效率,助力个人消费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的同时,其暗藏的诸多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4 月 3 日,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为这一业务领域的规范发展立下了严格规矩,清晰地划出了监管红线。

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搭乘互联网快车,借助外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助贷业务呈迅猛发展之势。相关互联网平台运营机构依托成熟消费场景、庞大交易客群以及丰富客户数据,与商业银行形成互补,确实为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更便捷的贷款体验。然而,繁华背后危机四伏,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总行管理不到位、权责收益不匹配、定价机制不合理、业务发展不审慎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完善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为扭转这一局面,《通知》从多个关键维度着手,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套上了 “紧箍咒”。

在强化商业银行总行管理责任方面,《通知》提出了一系列细致且严格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需明确主责部门,如同为业务发展选定 “掌舵人”,让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健全管理制度,精心制定稳健合理的业务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建立科学审慎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业务规模、增速、集中度、不良贷款率等关键指标实施严格把控,实现对银行整体助贷业务的精准管理。在合作机构准入管理上,商业银行需审慎制定准入标准,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开展有效尽职调查并从严审批,且要对这些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及时披露和更新名单,严禁与名单外机构合作,从源头筑牢风险防线。在成本费用管理层面,商业银行要全面考量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合理收益等因素,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并严格执行,坚决杜绝为追求业务规模而放松管理要求的短视行为。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自主开展风险评价与审批,不能将核心风控环节假手于人,牢牢把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权。

定价机制的规范亦是此次《通知》的重点。部分增信服务机构在提供增信服务时,存在增信服务费收取不规范的乱象,致使部分业务综合融资成本畸高。针对这一顽疾,《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要将增信服务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范畴,清晰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严禁增信服务机构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同时,商业银行要开展差异化风险定价,促使贷款利率、增信服务费率与业务风险状况相匹配,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相关规定,切实维护借款人合法权益。

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通知》同样不遗余力。商业银行及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要严格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严格遵守国家网络营销管理规定,向借款人充分披露贷款相关关键信息,包括贷款主体、年化贷款利率、增信服务机构、增信服务费率、年化综合融资成本以及贷款违约后可能产生的各项息费等,做到信息透明。在贷后催收管理上,商业银行一旦发现违规催收行为,必须及时纠正,对情节严重的,要果断采取终止合作等措施,守护好金融消费者的 “最后一公里” 权益。

《通知》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给商业银行留出了一定时间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施行时不符合要求的存量业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或等待到期自然结清。这一规定既体现了监管的严肃性,又给予了市场主体合理的调整空间,有助于政策平稳落地实施。

此次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通知》,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乱象丛生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指明了规范发展的方向。通过明确管理责任、规范定价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划出了清晰红线。这不仅有利于督促商业银行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助贷业务的积极作用,更能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迈进。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