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资本市场因地缘风险与政策不确定性陷入震荡时,中国金融市场正上演一场多方力量协同的“信心保卫战”。4月8日,从央企到民企,从保险巨头到地方国资平台,超过30家上市公司及机构密集发布增持、回购计划,单日披露资金规模超400亿元。这场以“真金白银”为武器的行动,不仅创下A股单日增持公告数量之最,更释放出政策与市场合力托底的强烈信号,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进入新阶段。
主体行动:从百亿巨头到产业龙头的集体共振
此次行动的参与主体之广、资金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在央企层面,中国石油控股股东拟增持28亿-56亿元,刷新央企单次增持纪录;中国中煤集团启动对旗下三家上市公司的增持计划,总金额超1.6亿元。地方国资平台中,上海国盛集团明确增持上海国企ETF及本地国资股,形成区域市场稳定器。
民企阵营同样强势发力:三一重工单日回购2006万元,徐工机械抛出18亿-36亿元回购计划,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当日增持150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太保、中国人寿等险资巨头宣布加仓宽基ETF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华保险明确将“权益类底仓配置”与“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双线并进。这种“国家队+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立体化布局,构建起多层次市场支撑体系。
资金图谱:从短期维稳到长期价值锚定
此次行动的资金投向呈现鲜明的战略导向。在工具选择上,上市公司回购集中于股权激励(如中无人机、德业股份)与注销减资(如包钢股份、深天马A),前者绑定核心团队与企业价值,后者直接提升每股含金量;机构资金则侧重指数ETF(中国太保已增持)与科创标的(上海国投聚焦CVC基金),兼顾流动性注入与结构优化。
从规模分布看,资金呈现“金字塔”特征:底层是超20家企业的1亿-2亿元级回购,构成基础信心网;中层是徐工机械18亿-36亿元、中国石油28亿-56亿元等产业龙头的大额增持,形成价值中坚;顶层则是保险资金万亿级增量入场(按新规可释放1.4万亿元),提供长期流动性保障。这种配置既缓解短期抛压,又为“新质生产力”企业输送弹药。
政策协同:从制度松绑到预期管理
此次行动绝非市场自发,而是政策端多维度发力的结果。金融监管总局将险资权益比例上限提高5%,直接激活长期资本入场;国资委将央企市值管理纳入考核,推动中国石油等巨头主动提升股东回报;交易所优化回购规则,允许回购股份用于可转债转换(如国投资本),增强工具灵活性。
更深层的制度变革在于投资范式的转换。上海国盛集团提出通过“并购基金+科技成果孵化”维护上市公司价值,中国太保强调“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这些举措将资本引导至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科创板企业研发强度达9.8%,而此次增持潮中,中航重机、中无人机等高端制造企业获密集加持,印证政策与市场的协同进化。
深层挑战:从资金输血到造血能力重构
尽管短期提振效应显著,但市场能否真正企稳仍取决于两大变量:
企业盈利质量的实质性改善:当前A股ROE低于5%的企业占比超40%,若回购资金仅用于市值管理而非产能升级,可能加剧“虚胖”风险。
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险资2023年股票投资收益率仅2.3%,低效配置可能引发资产负债错配。需通过ESG投资、绿色金融等工具,将资金导入真正创造价值的领域。
亚洲金控董事长何世红称,此次行动的真正价值,在于为资本市场改革打开时间窗口。徐工机械36亿元回购用于股权激励,牧原股份加速回购传递养殖周期信心,这些个案显示产业资本对自身价值的重估。但长远看,唯有完善退市机制、严打财务造假、培育机构投资者,才能实现从“政策市”向“价值市”的蜕变。
北京市东方律师事务所资深金融律师杨小波认为,各方力量紧密协同,资金与政策双轮驱动,旨在稳定市场情绪、重塑市场信心。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是对当前市场短期波动的有力回应,更是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深度布局。
历史坐标:一场新时代的资本觉醒
回溯A股历史,如此规模的协同行动仅在2008年、2015年等极端时刻出现。但与以往不同,此次行动凸显三大新特征:
主体多元化:从单一“国家队”扩展到央企、民企、险资、地方国资的立体网络;
工具创新化:ETF增持、并购基金、CVC投资等现代金融工具广泛应用;
目标战略化:不仅维稳指数,更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培育与金融强国建设。
当中国石油56亿元增持与隆基绿能董事长自购形成共振,当险资万亿资金与科创板研发投入产生化学反应,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从“资金市”到“创新市”的范式革命。这场行动或许只是序幕——在政策与市场的交响中,一个更健康、更有效率、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图景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