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下的合规科技发展
信贷风险管理 2021年1月19日 16:02:29  阅读量:80031

摘要

合规科技主要作用于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端,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满足复杂且不断深化的监管要求,降低合规管理成本,通过数据和流程的自动化,增强合规管理质效,助推商业银行监管合规,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


正文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客观上推动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促使银行业提高在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各大银行纷纷开展“零接触服务”。与此同时,在经济压力情形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给信息和网络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对合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构建银行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网,保障金融安全,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据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示数据,2020年全年银保监系统共向银行业各类机构和个人开出2607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13.09亿元。频繁爆发的风险案件,更加凸显出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重要性。随着风险防控态势严峻以及监管要求的趋严,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也应从消极被动应付,逐步过渡为积极正面出击。

作为监管科技(RegTech)的分支,合规科技(CompTech)主要作用于银行的合规风险端,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合规管理成本,通过数据和流程的自动化,助推银行监管合规。

1

以合规科技弥补“合规伤痕”


合规科技作为监管科技的分支,是为了弥补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严监管形势下的“合规伤痕”,即由合规资源投入和监管处罚加重所造成的合规成本增加。在传统的合规模式下,存在弥补“合规伤痕”的困境:若想减少监管处罚,就必然要增加合规管理成本的投入;若减少合规管理成本投入,则无法满足监管的刚性合规要求,加大违规处罚风险。这就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一方面是增强理解监管机构合规政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增强避免违规行为的能力。

合规科技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将合规科技的定义阐述为“金融科技的子集,即利用新技术,帮助金融机构更加有效且高效地满足监管要求”。巴塞尔委员会(2018)认为,合规科技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为使提交的报告符合监管要求、流程所运用的各种金融科技手段。

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发展金融科技,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发展方式,筑牢金融安全防线,进一步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目前,国际上不少机构已开始运用合规技术进行合规管理。CUBE是英国的一家典型的合规科技公司,致力于为180个国家的全球一线和二线银行和金融公司提供服务,通过自动跟踪全球监管数据和合规风险的监管变化进行风险预警。2018年4月,星辰银行(DBS)与CUBE联合打造了“加速器计划”。CUBE利用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星辰银行提供合规管理服务,自动和连续地获取监管数据,创造单一的跨境监管情报来源,再将其映射到公司的政策、程序、记录和客户通信上,以匹配相关法规与特定业务领域。自动跟踪监管要求最新变化,分析其对银行的影响,帮助银行尽快达到合规状态。此外,美国的Ayasdi公司、澳大利亚的Identitii公司和德国的targens GmbH公司等,也都是全球范围内合规科技公司的代表。

2

以合规科技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简单的业务线上化、重构组织架构,更是底层的数字架构重塑。不仅要有创新,还要有边界、有底线。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除了要面对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合规和法律风险外,还面临数据合规使用、隐私保护、数据信息安全、科技能力、数字化转型多样化等一系列派生出来的新风险和新问题。其中,数据治理和技术开发应用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功能和需求,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流程创新都要基于海量数据的积累与前沿技术的结合,需要出台相关的合规指引对其加以规范,防控风险。

智能化风险管理,高效满足合规要求。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升级核心系统,实现对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数据化、智能化管理。以防控信用风险为例,传统方式是通过“贷前、贷中、贷后”三查等满足合规要求。运用合规科技,可运用大数据构建贷前风险识别、贷后风险监控预警等,进一步通过规则推理、模糊推理等方式开展跨行跨业务关联分析,实现关联方的系统自动匹配和识别,甄别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关联交易。

动态跟踪监管要求,增强合规管理质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采用传统的合规审查管理,对于新制度、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合规性更多依赖于人工审查,成本高、效率低。此外,银行需定期向监管机构报送大量监管信息和合规报告,利用人工智能可替代部分合规岗的职能。运用合规科技定期跟踪监管及行内法律、规章和制度发布情况,结合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化比对分析,实现银行合规管理平台与监管平台的信息对接,将合规要求嵌入IT系统,再结合金融机构自身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合规分析与报告的自动化。

有效监测交易信息,防范欺诈、洗钱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防控案件的重要途经之一就是通过监测交易行为,及时发现可疑交易。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资金流动信息,提高预警准确率是监测的难点。大数据和信息科技的应用能有效监测反欺诈、反洗钱等方面的交易风险,可实现业务前台全天候监测,有助于识别可疑交易行为,提高交易监测的效率,有效防控金融领域犯罪。

身份识别与管理,提高支付效率和安全性。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KYC)是重要的监管合规机制,银行需要清晰识别客户身份,强化客户信息审查,做好风险防控。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支付场景,提高了支付的效率和安全性,节约合规成本。

此外,在发展合规科技也需应对以下挑战:首先,长期成本与短期经营目标的矛盾。持续投入的资源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发展合规科技易与企业短期的经营目标产生冲突。其次,发展的合规科技与变化的监管理念的矛盾。随着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监管理念和监管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容易导致合规科技本身产生合规问题,处于模糊地带。第三,资本投入和产业发展速度的矛盾。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合规科技还未发展成熟,若缺乏长期充足的资本投入,合规科技的发展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

3

多措并举促进商业银行合规科技发展

商业银行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合规科技发展。

一是科技赋能,实现数据共享。金融业务综合经营发展倒逼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以实现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传递和分析,促进合规科技创新。一方面,通过搭建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之间的外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资料传输、数据分析等,根据相关监管合规规定,按照统一标准规范上报各种报告和数据报表。另一方面,打通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条线沉淀的数据,在外部场景和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实现银行内部数据共享。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合规技术手段综合计算分析数据指标,有效评估客户风险,实现异常交易实时监测,进而对反欺诈、反洗钱等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

二是安全使用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202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明确了对个人金融信息进行手机、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防护规范要求。2020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修订版,与旧版相比,增加了“多项业务功能的自主选择”“用户画像的使用限制”“个性化展示的使用”“基于不同业务目所收集个人信息的汇聚融合”“第三方接入管理”“个人信息安全工程”“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记录”等内容。修改了“征得授权同意的例外”“个人信息主体注销账户”“明确责任部门与人员”“实现个人信息主体自主意愿的方法”等内容。国家层面对数据安全的监管要求日益趋严,安全合规地使用客户信息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前提。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实现数据安全使用和行业创新的平衡。可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对数据平台进行严密的安保管理,划分数据信息安保等级,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使用机制,保护消费者权益。

三是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配套保障机制。业务发展,制度先行,商业银行应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数据的治理权限和使用问题。行业协会可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和标准,有效发挥行业资料的作用,推进合规技术创新。建立金融、科技和发来的复合人才专业库,做好人力资源保障。此外,商业银行和数字科技公司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数字科技能力较为薄弱,需要加强和数字科技公司的合作交流,从技术上保障合规科技的发展。

四是持续资本投入,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合规科技的发展受到科技、监管政策等诸多因素制约,合规科技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的资本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投入更多人、财、物资源,其中,专业化的科技人才尤为重要,不仅要具备最前沿的金融科技能力,更要还要能结合专业的金融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合规科技发展的目标应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结合,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从资本投入上给合规科技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