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面对当前金融市场,大型银行高层最近怎么说
金融发布 2024年6月23日 00:49:41  阅读量:95634


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珺

科技创新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本市场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必须深刻把握科技创新速度加快、“马太效应”增强、分工布局调整、覆盖渗透广泛、人工智能兴起等趋势性变化,发挥枢纽功能,健全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功能,推动形成更多支持科技创新的微循环、微生态。

大型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主体,在支持科技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以金融服务方式的再延伸和再重塑,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领域;以金融服务内容的再定义和再深化,促进优质科技企业培育挖掘;以风险管理策略的再审视和再优化,有效平衡发展与安全。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刘桂平

资产管理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金融市场一支十分活跃的有生力量。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扩大金融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战略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是优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抓手。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参与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一、主动抢抓新一轮金融改革开放机遇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肆虐全球,世界经济活动大幅放缓,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经济全球化受阻,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负增长5.2%,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在疫情冲击之下,叠加内外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四十二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明,更大力度的深化改革、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法宝。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完全可以牢牢抓住国民财富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以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为目标,努力推动投资理念、治理框架、数据模型、风险管控、运营模式等与国际标准接轨,持续吸引集聚和培育壮大一大批全球顶级资产管理机构,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一是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上海是一块巨大的金融改革试验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持续演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建设银行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参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助力把国资国企、民营经济、商事制度、社会信用、人才发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二是全面扩大金融开放。今年4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放宽部分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多家国际资管机构已准备在沪设立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合资设立理财公司。建设银行愿同国内外同行一道,以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抓住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机遇,共同做大做优做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

二、准确把握资管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持续承压,步入震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疫情过渡期。资管市场同样面临着大变局、大挑战、大机遇。管理费率持续下降、被动型产品规模激增、监管成本上升、金融科技广泛应用,各类市场主体通过科技赋能、结构重组、模式变革和产品创新,不断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催生行业发展新生态,彰显行业发展新趋势。一是资产管理方式数字化。资管机构积极布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持续深化在客服营销、投顾投研、量化投资、估值定价、智能风控、净值管理等领域的探索与应用。同时,全球多个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必将对资管业务产生深刻影响。二是资产管理生态多元化。“大而全”的综合性资管机构与“小而美”的精品资管机构同生共存,共同构成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作的多元资管行业新生态。三是大类资产配置全球化。一方面,我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第四大资产管理市场,外资资管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如何构建竞争合作新生态,需要我们深度谋篇布局,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交锋比拼、摔打磨砺、提升本领。另一方面,国内大量高净值客户为了对冲投资风险、把握境外投资机会,海外资产配置需求与日俱增。

三、高质量服务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3次亲临上海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每次都有殷切希望和期许重托,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设银行将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服务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一是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桥梁。建设银行拥有种类齐全的金融牌照,具备多元化现代金融业态,我们将充分发挥全渠道、全牌照、综合化、数字化经营优势,为在沪境内外机构提供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务。建行将积极探索在沪设立合资资管机构,加强与国际领先同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投资方法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不断提升资管产品创新、客户服务、投资研究、业务运营能力。二是做境内外客户配置全球资产的纽带。建行集团境外机构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有全球资管中心,在新加坡、新西兰、悉尼等地拥有资管相关资质,具有发行理财、基金、跨境ETF等多品种全球资管产品的成熟经验。我们将以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为契机,致力打造国内领先的资管业务新体系,加速资管业务全球化布局,连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不断丰富全球资管产品线,服务好数千万境内外客户。三是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生力军。建设银行在上海设有26个一级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筹全行金融市场交易、信用卡、大数据、金融科技、国际单证处理等业务发展。我们将全面落实与上海市政府签署的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围绕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科创板上市企业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加快建设银行(上海)国际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探索跨境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上海建银长三角战略新兴科创基金杠杆作用,支持上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和上海数据中心平台优势,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创新链,推动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葛海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必然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推进,必然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与高标准国际规则接轨。当前,在华外资银行机构经营稳健,资产和盈利不断增长,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充分展现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效。

要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实践要求,为外资来华合作创造新机遇;要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上海在制度型开放先试先行,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聚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金融服务对外开放;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增强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能“管得住”,强化对境外经营的风险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中国银行一直是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发挥国际化、全球化优势,紧紧围绕制度型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国际经贸合作的金融支持力度,为高水平开放贡献更多中行力量。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谷澍

银行业开展养老金融已经破题,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在丰富金融供给、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点和堵点。一是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见效相对慢,养老产业普惠性经营主体面临盈利和担保难题。二是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大量县域人口迁移、转化为新市民,与之配套的养老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供给等相对薄弱。三是银发经济、养老金融是项系统性社会工程,仍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合力打造完善的服务生态。

银行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进一步做实养老金融,服务银发经济发展。

一是融资服务供给方面,做好“三个融合”。将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银发经济产业链培育优势主体,拉长做深金融服务链条;将信贷、投资、金融租赁等综合化服务能力深度融合,多维度、多层次满足市场主体需求;将养老机构的财务表现评价和发展潜力评估融合好,引导信贷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

二是养老金融服务供给方面,进一步统筹好城乡联动。加强核心城区网点的适老化改造和适老化服务。提升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域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加大网点在重点县域、城乡结合部的布局力度,满足好新市民、务工人群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全力保障养老服务的延续性和获得感。

三是共建金融服务生态方面,做好政银企“三方结合”。商业银行应积极强化与各级人社、民政、工信、医疗、数据要素管理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广泛寻求与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的融合创新,凝聚各方合力,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政策护航、金融支持、产业发力多管齐下推动的良好局面。

交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任德奇

要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和质量,用好数字化技术是关键。无论是乡村振兴领域,还是过去金融机构覆盖比较少的薄弱地区,最终还是要靠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区块链包括隐私安全技术等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精准触达。

“这几年交通银行普惠金融的信贷增长都超过了30%,核心也是在数据赋能。”任德奇介绍,做好普惠金融,交行重点通过四个“加强”持续发力。

第一,加强数据赋能,提高融资可得性。做好普惠金融,数字化是关键。在过去的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较为注重抵押担保,而普惠客户往往缺乏满足条件的押品。要突破这个难题,重要的是整合内外部信息,对客户开展多维度评价,以客户的经营行为、信用数据为基础进行精准画像,主动授信。

第二,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提高融资便捷性。通过加强动态人脸识别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应用,同时扩大与不动产登记机构抵押、知识产权机构确权等直联范围,强化线上服务功能。针对少量必要的线下环节,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效率。

第三,加强产品供给,提高居民收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持续加大低起点、中低风险、形态简单的基金、理财及小额保险等普惠型财富管理产品供应,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加强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服务。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聚焦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等重点领域,打造科创服务品牌。交行近期开展的一个重点工作是,通过和地方数据部门对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批量“主动授信”,使得客户经理能像“快递小哥”一样,让客户进行简单“扫码”,即可获知预授权额度,而且能够简洁快速地办理接下来的授信融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 钱文挥

普惠金融是金融行业长期以来关注实践的重要话题,也是金融服务更广泛的可获得性、公平性的体现。农发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把服务对象聚焦在“三农”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这也是普惠金融重点关注的领域、区域和人群。30年来,农发行探索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职责使命的道路,总结出“四个聚焦”:

首先,聚焦重点人群,完善贷款联农带农机制。农发行构建了广泛的贷款联农带农机制,将相关要求嵌入贷款流程和相关政策体系中,引导支持存贷通过就业、交易、托管、托养、资金入股、签订帮扶协议等多种机制,与农户建立连接机制。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农发行累计帮扶贷款超过1.8万亿元,惠及脱贫人口将近5000万人,防返贫监测对象超过270万人。

第二,聚焦重点区域,助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钱文挥表示,农发行将普惠金融更多聚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定点帮扶县及易地扶贫搬迁人群的就业安置等重点区域和问题。“我们构建了广泛的政策体系,截至2023年末,重点帮扶县、脱贫县贷款余额分别为2570亿元、1.6万亿元,均居于金融同业前列。“十四五”期间,脱贫县、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第三,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发挥金融支农先锋主力作用。此项重点在保证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农发行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第四,聚焦小微和民营企业,助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钱文挥表示,作为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运用科技手段,通过数字金融方式开发了一系列符合民营小微企业特征的涉农贷款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我行线上普惠小微贷款服务客户超过5万户,提升了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