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Wind(万得)将哈尔滨银行的ESG评级从BBB级升至A级时,这不仅是一个评级的变动,更是对一家区域银行以新发展理念重构金融服务逻辑的专业认可。在ESG成为全球投资决策重要依据的背景下,哈尔滨银行通过顶层设计与创新实践的双轮驱动,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其2024年108亿元的绿色信贷余额创历史新高,一系列首创性金融产品的落地,更印证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度融入其经营血脉。
战略重构:从政策响应到内生动力
哈尔滨银行的ESG进阶之路,始于对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系统性谋划。《哈尔滨银行关于金融 “五篇大文章” 实施方案》的制定,并非简单对标政策要求,而是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发展目标与ESG治理框架有机融合。在绿色金融领域,该行不仅实现了信贷规模的突破,更通过全国首笔“ESG挂钩数据资产质押贷款”、黑龙江省首笔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等创新实践,构建了 “产品创新-规模增长-标准输出” 的正向循环。
其中,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的落地颇具代表性。作为黑龙江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试点银行之一,该行参与的转型项目贷款发放额占全省试点银行总额的重要比例,既响应了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关于转型金融标准试用的部署,又通过金融手段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这种将区域产业特色与国家 “双碳” 战略相结合的实践,使绿色金融从单纯的信贷投放升级为产业转型的赋能工具。
实践创新:在传统与新兴领域双向突破
哈尔滨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呈现出鲜明的 “双轨制” 特征:在传统业务领域深化ESG内涵,在新兴领域开拓ESG应用场景。在传统信贷领域,黑龙江省首笔 “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 的推出,将贷款定价与企业产品的碳足迹数据绑定,使环境因素成为信贷决策的刚性指标,这种机制创新为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明确的金融激励。
在数字金融领域,全国首笔“ESG挂钩数据资产质押贷款” 的落地,更是前瞻性地把握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将数据资产纳入质押物范围,并与企业ESG表现挂钩,既解决了科创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又通过金融杠杆引导企业重视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跨界融合。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ESG实践的内涵,更拓展了金融服务新经济的边界。
在普惠与养老金融领域,该行通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同时以 “养老金融示范服务机构” 的专业能力,将社会责任具象化为对老年客户群体的细致服务。这种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响应,使ESG实践摆脱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金融服务温度。
价值创造:从品牌建设到生态共建
哈尔滨银行的社会责任实践,展现了区域银行如何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生态。连续七届冠名哈尔滨马拉松、赞助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等举措,并非单纯的品牌营销,而是通过金融服务与文体事业的结合,构建 “商业价值-社会价值” 的共生体系。在亚冬会筹备中,该行不仅提供场馆建设融资支持,更打造适配大型赛事的支付服务环境,使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区域重大事件的全流程。
这种参与方式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公益捐赠的模式,通过 “金融服务+资源整合” 的方式放大社会价值。正如 “哈马+哈行” 品牌效应的持续扩大,其本质是将银行的服务能力转化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推动力,实现了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治理升级:以信息披露夯实发展根基
对标香港联交所规范性要求完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体现了哈尔滨银行在公司治理层面的国际化视野。在ESG实践中,信息披露不仅是对外展示的窗口,更是内部管理的倒逼机制。通过建立系统化的环境信息收集、分析与披露流程,该行实现了ESG绩效的可测量、可追溯,为持续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这种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其ESG评级跃升的深层原因,也为区域银行的公司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样本。
哈尔滨银行的实践表明,ESG不是附加任务,而是重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从108亿元绿色信贷到系列创新产品,从养老服务到亚冬会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路径证明:区域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前瞻布局新兴领域,在ESG实践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当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和治理升级时,可持续发展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成为驱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正是哈尔滨银行的ESG进阶之路给予同业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