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按:
购买保险和索赔不需要填写书面表格,申请银行贷款时使用生物识别……鉴于平安目前所做的一些事情,人们很容易把它当成一家科技公司。在BATJ等以社交媒体或电商为专长的互联网公司进军金融业之际,平安正反其道而行之。
2019年,平安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元旦致辞中特意提到了平安一个不小的变动:集团的品牌标识突出了“金融+科技”,更加清晰地定义了平安的核心主业。
尽管目前金融科技业务的收入占其总营收的比重还比较小,但增长非常迅速。未来数年,科技输出有望为平安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转型“金融+科技”,平安是怎么做的?
金融科技最好的时代已经来了。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巨头牵手,也看到多家传统金融机构发力金融科技,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而中国平安集团显然是其中对金融科技最执着的一家。过去 30 年,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已经把平安打造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保险公司,但他显然看得更长远,其给平安确定的下一个目标亦在所有人意料之内——科技和生态。而在 2019 年新年钟声敲响之前,马明哲在元旦致辞中特意提到了平安一个不小的变动。“我们更新了集团的品牌标识,将‘金融+科技’更加清晰地定义为平安的核心主业”,马明哲说。
图 1 平安新旧 LOGO 对比
成立于 2015 年的金融壹账通,则是平安集团旗下唯一对外提供金融科技服务的公司。“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一次,金融壹账通会给平安带来什么惊喜?
前世今生:一场预谋已久的布局
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战略意图始于 2013 年,马明哲在当年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战略。
而在 2016 年元旦,马明哲在内部新年致辞中,宣布平安进入 3.0 时代,关键词是“开放”。从保险公司发展成为综合金融集团的 1.0 时代,到将地面综合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深度耦合的 2.0 时代,再到“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综合金融,而是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的 3.0 时代。平安把“科技”、“金融”作为两大驱动器,以“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向全行业开放。而其中最大的转变是,从内生式发展,往外延赋能的服务平台转变。
此时正值金融科技在中国快速发展,说到金融科技(FinTech),这一定是近年来金融业最热的词汇之一了。具体而言,是指金融和技术的有机融合,运用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在内的新兴技术为金融行业服务,提供创新性金融解决方案。随着金融科技对我国金融改造的深入,传统金融体系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平安为代表的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一起站在了金融科技竞技场上,以输出科技能力作为新的转型方向。
然而,自己家没有试验田,谁会相信你可以亩产过万?只有耕种过金融试验田,才能更好摸到转型的痛点,才能找到科技助力金融的落脚点。因此,与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相比,平安最大的优势和价值可能就在于自己有着多年金融业务的积累。
图 2 平安集团最新集团架构
资料来源:金融壹账通。
作为平安集团旗下唯一对外提供金融科技服务的公司,金融壹账通显然是平安实现转型最重要的一张牌。平安正是打算通过金融壹账通输出自己的科技能力,既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实现转型发展,又逐渐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打造一个金融生态圈,让大家能够互利互惠。
早在 2006 年,平安就已着手开发“一账通”(在平安内部被称为小壹账通)项目——这是针对平安集团个人用户综合金融的入口与载体。2008 年四季度,平安首创“一账通”成功上线,2009 年 8 月,一账通网页版正式上线,成为亚洲首个网上账户管理工具。
作为一种创新的网上账户管理工具,平安一账通的出发点是更好地解决账户管理的问题,提高理财效率。此时,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战略是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平安一账通集中体现了平安集团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2011 年 7 月,开发了一账通的深圳平安财富通咨询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彼时,平安集团的战略发展愿景是“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而平安金融科技则肩负三项重要战略使命:推动一账通门户战略的设计与执行;管理集团统一的客户忠诚度奖励计划
---万里通,并致力于将万里通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通用积分服务平台;作为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先行者,承担集团相关创新业务的研究与孵化工作。
平安金融科技是平安集团的创新孵化器,其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结合之后,孵化出了很多互联网新公司。陆金所、平安好医生、壹钱包、万里通、平安好房等子公司都是平安金科孵化而来的。而金融壹账通是平安金科孵化的最后一家公司。
时间来到 2015 年,此时平安集团已手握 16 张金融牌照,每张金融牌照都相应地积累了多年的业务运营经验和能力。而且,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投资上累计投资上千亿,科技在业内取得领先地位,如果只是留作自用不免有些浪费,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赋能,可以对业界做出贡献。正值金融科技也给传统金融带来巨大冲击,尽自己所能解决行业内中小机构的需求与焦虑,这也是平安 3.0 变革的初衷。
由此,金融壹账通应运而生。2015 年 12 月,由平安集团旗下的一账通、前海征信、直销银行云平台服务三大业务整合,金融壹账通诞生,专注于为中小金融机构科技赋能。为了支持壹账通的发展,平安集团也把 55 项核心金融科技技术放在了金融壹账通。
此后,金融壹账通对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云计算等核心科技能力不断进行整合,开发了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智能投资云和开放平台四大产品系列,实现了对金融行业和前中后台职能的全面覆盖。
图 3 金融壹账通业务模式
资料来源:金融壹账通。
科技赋能中小银行零售转型
随着商业银行粗放式扩张时代渐行渐远,中国银行业面临“三十年未有之变局”,来到了重新“寻路”的历史转折点。
马云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我们将时钟拨回 2016 年,彼时资金荒、资产荒、强监管三期叠加,不良压顶,金融创新焦虑出现;资本、利润约束凸显,而 MPA 考核更是另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些都令得商业银行传统的规模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向轻型化银行转型成为主题,招行、中信、兴业等都明确提出了轻资本、轻资产的“轻银行”战略。
但对前期陷于同质化竞争的中小银行来说,普遍陷入了转型的焦虑与迷茫。由于自身在科技、人才、系统等方面存在短板,轻型化转型之路走得跌跌撞撞。
就在此时,金融科技逐渐进入中小银行们的视线,通过重塑银行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日益成为银行解决痛点和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此过程中,资金和技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一下子拿出几亿来进行技术改造,是不现实的。而且,中小银行的人才结构比较单一,比如我们做新的核心系统投入了近 80 人的队伍,在开发过程中,一个模块的建设不仅需要懂技术,还要懂业务,这样才能通过技术将业务需求呈现出来。”在第二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自贡银行行长刘建龙这样说道。他认为,中小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努力而胜任数字时代的变革,“如果仅仅依靠中小银行自身的技术演进,恐怕还要落后两三年,所以,我们选择与金融壹账通合作,借助外部平台既有的金融科技实力快速赋能,更快完成数字化转型。”
在零售银行服务方面,壹账通最主要是帮助中小银行进行智能化、轻量化、平台化转型。
壹账通的第一位客户是位于浙江某市的一家城商行。壹账通帮助这家城商行搭建了零售业务框架,同时基于数字化趋势和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业态,开发了手机银行 APP。而帮助中小银行建立手机银行仅仅是第一步,后续的产品设计、运营、维护等更是重点。因此,壹账通从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经验出发来帮助其获取产品。此外为了增强银行客户粘性,还在 APP 上加载了很多非金融服务,比如水电煤支付、医院挂号(与平安好医生互联)等等。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渗透,不少中小银行陆续推出了手机银行、电商平台、投融资平台、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然而,许多线上渠道采用独立 APP 的运营模式,在产品种类、推广模式、客户定位等方面高度重合,运营效果和客户体验不佳,据统计,国内 2/3 的直销银行月活跃客户不足 1000 人。
基于上述问题,壹账通提出了移动银行解决方案,将直销银行、手机银行和信用卡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统一入口,减少资源浪费与不必要的内耗,帮助银行构建领先的互联网综合金融生态平台。其背后的逻辑是,让各 APP 的流量形成合力,同时用户数据结构更加完整,促进系统风控和用户画像分析能力的提升。
目前,金融壹账通对中国所有省份的城商行和农商行都有一定的涉猎,根据与银行合作维度的深浅,壹账通将合作方式分为重模式和轻模式:重模式表示与银行之间有很深的合作,该银行的互联网平台以及经营平台都由金融壹账通来建设;轻模式更侧重于赋能,缺人才则输送人才,缺运营经验则输送运营方案,缺产品就提供产品。
图 4 金融壹账通主要合作成果(截止 2018 年第三季度)资料来源:金融壹账通。
借助区块链技术,金融壹账通还推出了“壹企链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其中采用了零知识证明技术。这个技术的关键在于证明者向验证者证明并使其相信自己知道或拥有某一消息,但并不向验证者泄漏任何关于被证明消息的信息,可以应用在银行交叉验证客户信用上。
金融壹账通首席战略官费轶明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某企业有一个 1000 万的订单,他先拿 500 万去上海的银行 A 做质押,再拿 700 万到深圳的银行 B 做抵押,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复融资。
而银行间出于数据安全考虑很难做到数据共享,没有数据共享,怎么防范重复融资?
此时就需要在加密环境下,对加密数据进行验证。当这个企业拿 700 万到银行做质押,通过交叉验证,B 银行虽然不知道哪些银行,分别质押了多少,但是可以知道总共被质押了多少,从而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重复融资,有效避免信用风险。
对于如何让银行更快上手,金融壹账通营销中心东区负责人罗凌的设想是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我们会这样和银行讲,假如有数千万级别的预算,以前的老做法可能是花绝大多数预算建系统,只剩下很少的预算用以向客户提供一些权益,比如优惠券、营销活动、客户经理激励等。现在反过来,同样规模的预算范围,花百万级预算快速建立系统,用千万级预算回馈客户,策划优质的营销活动,加大对客户经理的激励政策,那将是一个质的变化。并且,金融壹账通在整个业务落地和营销过程中,全程参与,协助银行从系统落地到产品设计,到产品推广,到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到贷后资产处置等一系列、全流程的经营活动,与银行共同成长,在银行业务的利润增长部分进行业务分润,我们更多强调的是
改善经营模式。”
在竞合中走得更远
不同于国外金融科技企业专注于单个或部分垂直化的领域建设,彼此间少有业务交集,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善于通过打造开放的生态圈,深入各种应用场景。
比如蚂蚁金服生态圈、腾讯生态圈、平安生态圈等,且都提供了横跨支付、财富管理、P2P、银行、保险等各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聚集了大量的客户流量,且业务还在延伸至其他领域,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
虽然传统金融仍然贡献了平安 90% 的利润,但平安显然前所未有地重视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推动。
目前在平安集团,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 AI 技术、决策 AI 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已经实现了在上百个场景中的应用,在集团内部如陆金所、平安普惠、平安好医生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通过金融壹账通的开放平台对外输出。
得益于平安三十年来积累的金融从业经验及深厚的技术储备,壹账通足以把技术应用到场景中,针对客户开发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费轶明举例道,“将图片识别技术应用到车险定损上,准确度能做到多少,是要建立在金融业务经验的积累之上的。”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的专利数量领先于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平安可以将在金融业务上的实践更好地与新技术落地结合。因此,费轶明认为这正是壹账通之于蚂蚁金服等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的最大优势。
随着壹账通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平安的金融科技战略进入收获期。未来数年,对平安来说,科技输出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最让费轶明看好的,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壹账通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在他看来,区块链之于场景是水和植物,壹账通已经在区块链的场景开发上做了很多尝试,除去供应链金融,在非金融产品上也可以用到,比如环保、医疗等等。“区块链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我们需要走得更远。”费轶明这样形容。
本文为案例集《科技赋能金融 II——中国数字金融的最佳实践》中《金融壹账通 :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的简版。
作者:叶琬 来源:新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