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政策,令不少药企闻之色变,原因无他,被纳入集采之药物均需要大幅降价,翻查记录,在第五批集采药品最高降价幅度 98%,整体平均降价幅度高达 56%,意味着药企的利润空间将会大幅收窄。不过,却有一间药企未有过于忧虑集采政策,反而视之为扩阔销售量的好机会,这间药企就是李氏大药厂﹙0950﹚。
香港生物医药公司李氏大药厂成立于1994年,集中于自主研发、生产、销售生物药物产品,开发心血管及传染疾病、肿瘤科、妇科、皮肤科等不同开发阶段的创新药及引进药。公司相当重视创新及研发,2020年纯利为1.29亿元﹙港元、下同﹚,按年升2.98%,研发开支却超过3.89亿元,相当于该年年度收益的32%,而市场上很多药企只会把收益的约10%投放于研发开支。
研发开支达收益的32% 远高于同业
为甚么李氏大药厂这么重视研发?原来这跟其创办人李小羿有关,1994年,李小羿的母亲患上癌症,当时他从事药理研究,母亲病情的不断恶化,使他下定决心制药救人,于是他放弃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中国创办李氏大药厂,并倚靠中国科技大学的支持下成立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
做新药研发谈何容易,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在创业初期,李氏大药厂多款新药一直处于研发状态,业绩一直亏损,只好一步步慢慢做起。为了将公司的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即使冬天时身处在气温低至零度以下的合肥,李小羿不惜捱冻工作,亦不会开暖气,宁愿将全年省下来的数万元电费,用于配合公司长期投资研发药品的经费。经过一番努力,李氏大药厂于1998年成功在中国推出首个自行研发产品「立迈青」。1999年,兆科药业被国家外经贸部确定为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
其后公司采用了代理商的销售模式,并凭借安徽省第一家取得GMP认证药企的优势,赢得了代理商的认可并逐渐打开了销售市场。在2001年,公司自行研发以治疗病毒感染疾病的新药「尤靖安」推出市场,该款药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的接触传播和入侵,备受市场认可。之后李氏大药厂在2002年于港交所创业板上市,2010年转入主板,李氏亦逐渐成为了综合性生物医药集团。
逾半研发项目处于后期开发阶段
目前李氏大药厂旗下有25个产品,皇牌产品为外用干扰素产品「尤靖安®」及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菲普利」。「尤靖安®」可用作治疗宫颈糜烂、尖锐湿疣,也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口唇疱疹及生殖器疱疹。该产品更因为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成为疫情防治的紧急战略物资。而「菲普利」则用于治疗铁摄入量不足或吸收障碍、急性或慢性失血以及感染所引起的隐性或显性缺铁性贫血,妊娠及哺乳期贫血等绝对和相对缺铁性贫血。除了要靠明星产品贡献收益之外,新产品也是不可缺少。现在公司手上大概有 43 个项目,其中约一半为处于后期开发阶段的项目,或者已是等待报新药申请。
跟其他药企相比,李氏大药厂较为专注于中小型药物研发,以避免直接与大药厂竞争,及节省研发开支。这个差异性市场战略却为公司带来另一好处──大大减少产品被纳入集采名单内的机会。然而,公司也有为集采政策做了一些准备,除了优化研发组合之外,公司更在去年起成立营销中心和改革销售团队。近期该销售团队更通过试炼,于7月开始接手抑制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之药物「布累迪宁」的销售工作,相信其未来新药销售工作可以更为得心应手。
进攻消费者市场 料助营收再下一城
在11月底,李氏大药厂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业绩,期内收益按年上升9.2%至3.68亿元;毛利按年增加18.2%,至2.48亿元,正正就是公司新销售团队发力的证明。除了传统医院市场之外,李氏近月还进攻消费者市场,透过拓展网上业务,把产品在叮当快药、阿里健康及京东健康等平台上架,又在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上做直播带货,目前销售反应佳,估计这将有助公司营收再下一城。
为了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止药价虚高,中国已在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估计未来将会持续对仿制药进行压价,藉此腾出空间引入创新药、生物科技药,同时降低大众医保的负担。李氏大药厂过去一直坚持研发创新药,没想到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走在国策的风口上,希望其他药企可以此为榜样,研发更多新药帮助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