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当代名医提醒:这些情况可能是癌症前期的征兆!
中国金融网 2025年7月28日 15:45:16  阅读量:51046

癌症之所以令人畏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当明显不适出现时,病情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然而,当代名医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发现,癌症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毫无踪迹可寻。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细微的信号发出预警,只是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普通小病而被忽视。及时捕捉并重视这些信号,结合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能为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争取宝贵时间,显著提升治愈希望。

体表与黏膜异常:不可忽视的 “直观信号”

人体体表及黏膜的异常变化,往往是癌症最易被察觉的早期信号,需重点关注其形态、性质及持续时间的改变。

在浅表部位出现的无痛性肿块是典型信号之一。如脖子、腋下、乳房、睾丸等部位出现的小硬块,若不伴随疼痛且持续数周无消退迹象,需警惕淋巴瘤、乳腺癌、睾丸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这些肿块多因癌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其 “无痛性” 和 “持续性” 是与炎症性肿块的重要区别。

皮肤表面的痣或疣发生形态改变时,可能是黑色素瘤的预警。当原本颜色均匀、边缘清晰的痣或疣,突然出现体积增大、颜色加深、边缘不规则,甚至伴随瘙痒、破溃、出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现并干预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口腔黏膜的长期溃疡也需谨慎对待。普通口腔溃疡通常在 1-2 周内可自行愈合,若溃疡固定在同一部位,持续超过两周未愈,甚至影响进食和说话,同时伴随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口腔癌或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风险,需及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全身与代谢异常:身体发出的 “隐性警报”

癌症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会对人体代谢和整体状态产生影响,这些全身性异常往往具有 “无明确诱因” 和 “进行性加重” 的特点。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是常见的全身信号。在饮食、作息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短期内(如1-3个月)体重骤降5%以上,可能与消化道肿瘤、肺癌、胰腺癌等有关。癌细胞的快速增殖会消耗大量能量,同时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导致体重异常下降。

持续低热也是值得警惕的症状。若反复出现体温在37.3-38℃之间的低热,且经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胸片等)无法明确感染或其他病因,需考虑癌症的可能。部分癌症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 “癌性发热”,这种发热多为持续性,抗感染治疗无效。

排泄与消化异常:器官功能的 “潜在提示”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功能异常,往往与对应器官的恶性肿瘤密切相关,需结合症状特点和持续时间综合判断。

排尿习惯改变及尿液异常可能提示泌尿系统肿瘤。如突然出现尿频、尿急、尿量显著增多或减少,尤其是尿液中带血且无疼痛症状(即 “无痛性血尿”),需警惕膀胱癌、肾癌或前列腺癌的风险。膀胱癌患者的血尿多为间歇性,容易被忽视,而前列腺癌患者还可能伴随排尿困难等症状。

排便异常可能与肠道肿瘤相关。大便带血(尤其是暗红色血或黏液血便)、长期腹泻或便秘、大便形状变细等,都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信号。结直肠癌发展相对缓慢,早期症状易与痔疮、肠炎等良性疾病混淆,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

消化道梗阻相关症状需警惕食道或胃部肿瘤。进食时出现吞咽困难,感觉食物通过食道时有滞留感或摩擦感,同时伴随胸骨后烧灼感,且症状逐渐加重,可能是食管癌的表现。而持续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部隐痛或溃疡经药物治疗无效,需排查胃癌的可能,尤其是中老年人群。

呼吸与生殖系统异常:针对性器官的 “特异信号”

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癌症,其信号往往与该系统的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呼吸系统症状中,长期咳嗽、声音嘶哑、痰中带血需高度警惕肺癌,尤其是长期吸烟或接触空气污染的人群(年龄超过40岁者风险更高)。肺癌引起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数周不愈,痰中带血多为血丝或少量咯血,若同时伴随胸痛、气促等症状,更应及时进行胸部低剂量 CT 检查。

女性生殖系统的异常出血可能提示妇科肿瘤。如月经期出血量显著增多、非月经期或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需排除子宫肌瘤(良性但需关注)、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宫颈癌与高危型 HPV 感染密切相关,早期症状以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为主,定期筛查可有效早期发现。

高危人群筛查:早发现的 “主动防线”

并非所有癌症都有明显的早期信号,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定期筛查是实现 “早发现” 的关键手段,这是对癌症防控的主动出击。

肺癌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者(吸烟史≥20 年,包括已戒烟但戒烟时间<15 年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等致癌物或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 CT 检查,其敏感度远高于常规胸片,能发现微小病灶。

乳腺癌高危人群涵盖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首次生育年龄>35岁或未生育者、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者,除每月自我乳腺检查外,建议40岁以上每年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联合钼靶检查,可早期发现乳腺结节或微小钙化灶。

宫颈癌筛查重点人群为性生活开始早(<16岁)、性伴侣多、感染高危型 HPV者,建议21-65岁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联合 HPV 检测,能有效发现癌前病变,通过干预阻止其发展为癌症。

胃癌高危人群包括60岁以上、有胃溃疡或胃息肉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治疗者、胃癌家族史者,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活检,是胃癌早诊的 “金标准”。

肝癌高危人群主要为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两者结合可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史、长期便秘或腹泻、有肠息肉病史者,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或每年进行大便隐血试验,可早期发现息肉并切除,预防癌变。

理性看待信号:避免恐慌与轻视的 “平衡之道”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症状并非癌症的特异性表现,很多良性疾病(如炎症、息肉等)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出现症状不等于患上癌症。过度恐慌和盲目就医不可取,但对症状的轻视和拖延则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正确的做法是:当出现上述信号时,保持警惕但不焦虑,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专业检查(如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医生会结合症状、病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癌症的防控核心在于 “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代名医的提醒并非制造恐慌,而是强调建立 “症状预警-高危筛查-及时就医” 的防癌意识。身体是精密的系统,其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重视,而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更是主动抵御癌症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认知和积极行动,我们能将癌症的威胁降到最低,为健康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最后需特别提醒:本文内容仅为健康科普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若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科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