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正悄然威胁着我国居民的健康。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患病。上海市卫健委披露的数据显示,上海 35 岁以上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达21.6%(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者),但患病知晓率仅为57.4%,超过四成患者不知情。北京大学健康传播研究团队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已患糖尿病的患者中,很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团队对全国7.59万名成年受试者的调查也证实,仅43.3% 的糖尿病患者知晓自身病情。这种 “高患病、低知晓” 的现状,使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控面临巨大挑战。
隐匿性强:糖尿病的 “沉默” 特征与识别信号
糖尿病知晓率低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疾病初期并无明显不适,当 “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显现时,病情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事实上,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并非毫无踪迹,除了 “三多一少”,还可能表现为口干、口渴、乏力、出汗、皮肤瘙痒、反复牙龈炎、泌尿系感染、伤口难以愈合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 “疲劳”“上火” 等小问题,从而被忽视。
临床诊断标准为识别糖尿病提供了明确依据,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可确诊:一是一天中随机血糖≥11.1mmol/L;二是空腹血糖≥7.0mmol/L;三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四是糖化血红蛋白≥6.5%。然而,由于公众对这些诊断标准的认知不足,很少有人主动通过体检或检测捕捉这些 “数据信号”,进一步加剧了 “不知晓” 的现状。
危害深远:从高血糖到全身器官的 “连锁打击”
糖尿病的危害远不止于血糖升高,长期未控制的高血糖会对全身重要器官造成慢性损伤,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且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并发症风险越高。
心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心衰、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中,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显著升高;肾脏病变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肾衰竭,需要终身透析或肾移植;神经系统病变会导致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足部病变(如溃疡、感染)则可能因血液循环差、神经损伤而难以愈合,最终导致截肢。
值得警惕的是,公众对糖尿病危害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调查显示,人们对 “体形消瘦、肾脏病变、视力下降” 等危害的认知率尚可,但对心梗、脑卒中、截肢等死亡风险较高的严重后果认知不足,这种认知缺口使得患者延误治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易感人群:六大类高风险群体的 “认知盲区”
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六大类人群属于易感群体,但他们对自身风险的认知普遍不足:
久坐和缺乏体力劳动的人群(如学生党、上班族)是糖尿病高发群体,但调查显示,学生群体对 “久坐易患糖尿病” 的认知率仅32.25%,上班族为40.43%;对 “缺乏体力劳动易患病” 的认知率分别为47.74% 和50.55%,均未达及格线。
40岁以上的较胖人群,尤其是体重指数(BMI)超过28的肥胖者,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的中心性肥胖者,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若直系或旁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多人患病),需定期监测血糖。
生过巨婴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产后若未及时干预,超过三分之一会进展为糖尿病。
代谢综合症患者,即同时存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中的至少3项异常,这类人群即使当前血糖正常,也是糖尿病高危群体。
这些群体的 “认知盲区”,使得他们成为 “不知晓” 患者的主要来源,也让早期干预失去了最佳时机。
防控之道:从预防到治疗的 “全链条” 应对
糖尿病的防控需贯穿 “预防 - 筛查 - 治疗” 全链条,其中提高知晓率、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预防层面,核心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上,需控制蛋白质、脂肪、糖分摄入,遵循 “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多吃蔬菜奶类、适量摄入鱼禽蛋瘦肉,少油少盐、控糖限酒” 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或盲目节食;
运动上,每周走路4小时(每天35分钟)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80%,规律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
体重管理上,需关注血糖指数(100-125 毫克/分升者10年内易发病),预防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心态调节上,避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以防其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抑制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
筛查层面,建议高风险人群(如40岁以上、有家族史、肥胖者)定期检测血糖,每年至少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做到 “早发现”。
治疗层面,一旦确诊,需采取综合措施:
轻度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减重)控制血糖;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需遵医嘱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严格控制血糖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同时,需定期监测并发症(如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足部检查),做到 “早干预”,降低严重后果风险。
深度反思:提升知晓率是防控的 “第一道防线”
糖尿病 “高患病、低知晓” 的现状,本质上反映了公众健康素养的不足与疾病科普的滞后。早期症状隐匿、公众对诊断标准和危害认知不足、高风险人群缺乏筛查意识,共同构成了 “不知晓” 的土壤。而这种 “不知晓” 直接导致大量患者错失早期干预机会,任由病情进展至并发症阶段,不仅增加了个人痛苦和家庭负担,也加剧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消耗。
提升糖尿病知晓率,需要多方协同:政府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普及糖尿病的早期信号、诊断标准和危害;医疗机构需扩大筛查覆盖面,将糖尿病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公众则需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关注自身身体信号,尤其是高风险群体应定期检测血糖。
当代名医的提醒并非危言耸听:糖尿病虽隐匿,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控。唯有打破 “不知晓” 的壁垒,才能将防控关口前移,让更多人远离并发症的威胁,真正实现 “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
来自:当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