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城市也有发展年龄,香港已经处于中年之后。
这是一个富裕却并不现代的城市,始终充满了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因素遗留而成的矛盾气质。这种矛盾的气质,贯穿在香港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代表香港经济的晴雨表——香港证券交易所。
在进入今天我们的主题——港交所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香港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97回归之后,有一个最为基本的认识,自然是从数据入手最为直观。
1997年,香港GDP约合1.3万亿元人民币,排名不仅仅是全中国各大城市第一,而且可以说是以一骑绝尘之姿,一览众山小。
2018年,香港GDP排在上海、北京、深圳之后。回望97年的深圳,GDP只有香港的十分之一。
二十多年时间,时移世易。
这个数据,是如今探讨香港诸多问题下绕不开的一个背景。
但其实,这个数据还有更多的横切面。
香港人口目前七百多万,北京、上海人口都是两千万以上了,深圳人口也差不多是香港两倍,所以从人均GDP上看,香港在中国城市中,其实依旧没有对手。
另外,香港在97回归之时,已经作为一个发达的城市了,在之后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整个GDP近乎翻了一番,其实单纯从数学上看,其每年依旧保持了约3%的增长,这个数据在比较成熟的发达经济体中,已经是不多见了。
但当然,数据背后,是香港产业发展相当单一,贫富差距极为不衡,城富民贫。
了解了这个充满矛盾的经济背景,才能更好了解港交所,这个香港、或者说其命脉产业之一金融业的象征。
熙来攘往 屹立香江
港交所位于香港中环高楼的50层,正对维多利亚海港。办公室的落地窗外,可以俯瞰整个香港高楼林立的海岸线。高楼鳞次栉比,人潮川流不息,那是整个城市的权力和金钱中心。
为什么?因为证券交易所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用一位常年在金融行业浸润的人士总结,有这么三点可窥一斑。
第一,其净利率超高,不说秒杀、至少远超保险、银行等;
第二,有超强的牌照壁垒,牌照极为稀缺;在中国只有四个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及台湾证券交易所。
第三,众所周知,金融是个强周期行业,大萧条袭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有可能倒闭、无法恢复,但唯独证券交易所不会破产,从万千萧条中恢复过来。
这就是证券交易所,简单总结:天花板高、护城河宽,而且还垄断,利润想不高都难。
有人说交易所恐怕是金融领域最难研究、科技含量最足的细分赛道之一。
但也有人说,其实它和淘宝没啥区别。说白了,交易所本质上其实就是一门“场子”生意,由荷兰的小酒馆里进化而来,总之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为了融合资金,撮合买家和卖家做交易。
在这个平台上,买家是投资者,卖家是上市公司,两者以及各种中介机构,在这个场所内,进行撮合交易。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躺着收“场租”更好的生意了?比如上市席位费、交易手续费等。
那如果生意需要收租,需要什么?
人气呀。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流量。
交易所这门生意的核心命脉,其一是上市企业的数量,其二是各种交易量。前者反映交易所吸引公司的能力和规模,后者反映交易所所覆盖的市场活跃度。
如果换一个思路来想,一个国家经济中的佼佼者,也就是但凡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其实都在交易所里,所以,说交易所业绩是一个国家基本面的体现。所以说它是整个经济的晴雨表,一点都不过分。
目前,由于体量原因,一般就不讨论台湾证券交易所了,中国三家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其中,前两家还未上市。而2000年就上市的港交所更为市场化,本身就是港股上市公司。可以这么说,港交所是全中国上市公司中,在同类生意中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殊存在。
涡旋中变革 砥砺前行
港交所是特殊的,它更是矛盾的。
与中国内地市场相比,它没有内地交易所那样强大的监管权限;和美国市场相比,它没有走过几百年的牛熊市所积累下的高度成熟奖惩机制。
因此,它必须自知,必须灵活,必须承受改革带来的持续阵痛。
最为著名的一个故事是在2013年。
当时阿里巴巴就上市事宜,与港交所展开多次斡旋。马云希望以同股不同权的方式上市,借此保证阿里创始团队始终掌握公司控制权。
港交所CEO李小加当时力挺此上市方案。这位出生于北京、熟悉内地市场的金融人,那个时候就直言:“对于香港而言,丢掉一两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丢掉整整一代创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
但香港在过去30年里,一直将同股不同权公司拒之门外。
各方艰难谈判近一年未果。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这场冲突以阿里巴巴远赴美国上市告终。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美股纽交所挂牌上市。
六年后,香港似乎终于承认,当年的固执,是一场失败,他们错失的,是整个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因为绝大多数新经济公司均采取同股不同权架构,而当今的世界,新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
世界在变,一不留神,就会被甩在身后。
香港似乎不愿再沉醉于过去的骄傲里。
2018年,港交所掀起“25年来力度最大”的改革,打破“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限制,2018年IPO募资重回全球第一宝座。另一项同样刺破旧制的改革还有,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财务资格未能通过主板要求,可容许上市。
效果立竿见影。
大批新经济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涌向香港,包括小米、美团、映客、海底捞……
港交所2018年的成绩单着实显示出“战功赫赫”,不过,破发这个问题也是伴随着港交所出现的最多词汇。
超过75%的新股出现破发。这些破发的股票包括了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小米、美团、歌礼制药、药明康德等独角兽。
李小加对此也回应,破发的参照系只是IPO时的发行价,市场自有其调节能力。
而对于破发所反映出的香港新股发行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他也坦言,不会回避,将在未来用继续改革来解决。
其实在港交所,三大漩涡一直此起彼伏地较量:传统惯性与市场变化间的时差,改革与保守的较量,与中国内地、欧美的体制碰撞。
每一个漩涡都牵扯出盘根错节的力量。
走过几十年风雨的港交所,每一步艰难变革,都是规则、利益、体制的重重冲突。
而港交所的未来,或许就是香港的未来。
本文作者 财小思
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