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悦财经讯|8月20日,小米发布2019年Q2财报,当这家公司属于家电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的“鹬蚌之争”还在持续时,小米用互联网行业的效益“闪亮”了智能家电企业的眼睛。
Q2财报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营业收入达到人民币520亿元,同比增长14.8%;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2.5%增长至14.0%;经调整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71.7%,达到人民币36亿元。截至2019年6月末,小米的现金总储备已经达到人民币511亿元。
其中,智能手机分部的收入达到3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为1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4.0%。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46亿元,同比增长15.7%。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还记得小米上市前夕,雷军曾预言:小米市值应该值上千亿美元。但登录港股后,小米从巅峰的680亿美元跌落至290亿美元,从来没有触及过千亿美元的“云巅之上”。
尽管小米集团在工信部“全国百强互联网企业”榜单中位列第15名,尽管雷军对每个涉足的新领域都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好结果,尽管“参股不控股”的优秀并购模式给集团及其参股公司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性和竞争力,但作为世界500强中最年轻的公司,小米的隐忧正暗暗发作。
l 数据不会说谎,小米“堵”住了
2019年Q2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旗下三大业务板块均快速运转、获利丰富。
智能手机板块对集团总收入的贡献最大,超过六成。2019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销量达到3,210万部。根据Canalys的资料,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四,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的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第二季度的9.5%增加到2019年第二季度的9.7%。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板块营收增长最快。小米电视在2季度的全球出货量为270万台,同比增长41.1%,而前六个月稳居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第一位,在印度也同样保持连续五个季度销量第一。今年以来,米家空调出货量达到约100万台。与此同时,小米还进军了智能厨房电器市场。
但是,2季度末的存货、应收账款、预付款等达到了266亿、190亿和187亿的高峰,其中,应收账款和票据较1季度末猛增183%。
如果存货卖不出去,如果账款收不回来,小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小米的盈利能力各项指标虽较2018年有所好转,但毛利率还未及行业平均值24.37%,显示出了“这门生意不好做”。
这些迹象表明,小米在营运上“堵”住了,而这颗大胆的“塞子”就是包括小米手机在内的智能硬件。
l 小米手机或许还能“荣耀”一会儿
目前,小米集团的业务共有四个板块,分别是: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以及国际市场。
各个板块百花齐放的背后,却是主营业务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全民山寨时期的小米手机,多少带着科技感和现代感,一时成为3G时代“米粉”炫耀的资本。加上高性价比的加持,小米手机曾年销6000多万部,一度成为市场“销冠”。
但是一轮产业升级过后,华为、OPPO、VIVO手机调整入市,给没有多少研发能力的小米重大打击。小米手机成了人们口中的“组装机”、“低端机”。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市场占有率仅为12.3%,销量同比下降19.3%。
雷军痛定思痛,将小米手机孵化成了高端小米品牌和继续高性价比策略的RADMI(红米)手机。
今年2季度,小米旗下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达3210万部,较去年同期的3200万部几乎没有增长,其中,坚守高性价比的红米出货量超过2100万部,小米品牌出货不及1110万部。两倍的出货差距令红米系列独领风骚。
尽管高端机力求突破,但现在谈起小米手机,人们能想起的高频词汇还是“性价比”和“饥饿营销”。
雷军自己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世界上从没有一家手机公司能够在销量下降的情况下还能反弹。
按照“雷爸爸”的说法,难以改变打法的亲儿子小米手机或许还能“荣耀”一会儿。
l 小米“堵”在了实体制造的上下游
雷军曾经公开表示,小米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手机及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过的部分,将超过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
小米在产品上追求极致性价比本身并不会动摇市场,但低利润却在动摇小米的经销商和供应商。
一部小米手机从生产者手里到消费者手里,中间仅有2%的利润,期间除了制造成本,还有销售成本、税费成本、管理成本等等。有人测算过,按照小米现有利润率,滞销一部小米手机,需要多销售200部手机,因为销售一台手机仅仅赚20多元钱。
这20多元还要由供应商、小米集团和经销商共享。
2018年,在《财经》新媒体记者随机采访的近10位经销商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因亏损等原因已不再经营小米门店。
最新财报显示,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从去年的952元提高至998元,财报解释,这是由于产品组合的不断优化。但加价或许是对经销商和供应商“罢工”企图的反馈罢了。
由此可见,小米推行的所谓“高性价比”策略就是价格战。如此争抢市场份额的结果就是“按下葫芦起一串瓢”,小米已经在为价格战付出代价。而格力对小米智能硬件的评价直接就是:不用看,两者不在一个层面。
摊薄利润带来的问题在2018年的财报数据中已现出端倪。2018年末的存货量增速较前两年增速提高了一倍。
从那以后,存货和各种欠款一直居高不下。
这个季度末,存货、应收账款、预付款等更是达到了266亿、190亿和187亿的高峰,其中,应收账款和票据较1季度末猛增183%。
目前,虽然小米的新零售模式是电商+经销商“两条腿”走路,但情况基本是消费者在网上买不到低价货,被迫转向线下经销商,从而以更高价格购买货品。
如果不及时调整,不但是智能手机,目前运作良好的互联网电视、空调、净水器等等实体制造都将面临类似的窘境。
l 疏通小米“堵”患,还是要靠品质和创新
2017年,小米进军物联网领域的成果显现,开发制造出了澎湃S1芯片。从此,IOT(物联网)版块异军突起。
由于早早进入该领域,小米已与阿里、百度两位业界“大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物联网研究专业人士指出,小米的AIOT战略或许只是开个智能硬件百货,与真正的物联网相去甚远。
但即使是制造智能家电,市场也有千亿。格力、海尔、联想等众多家电巨头已布局其中。未来的小米何去何从,还得看如何治“堵”。
凡是立体世界品牌之林的企业,无一不是将质量和创新奉若至宝。远在大洋彼岸的苹果,因为把单一产品做到极致,一度成为美股市值最大的企业;而创新路上举步艰难的华为也在手机芯片、5G技术、鸿蒙系统的研发上投入颇多。
如果说坚持品质是打造品牌的通途,那么技术创新就是降低成本的天堑。
解决小米“堵”患,不是靠所谓的“高科技”赋能,也不是靠好看的广告和大家半懂不懂的陌生词汇营销,而是要靠产品品质升级和研发创新。
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Mark Purdy也曾表示,企业的增长应该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和管理创新。
如果在制造业领域不能坚持产品导向,那小米还是继续做回互联网行业的“跨界网红”吧。
好在雷军对市场变化嗅觉敏锐、反应快速,小米虽然机构庞大,但调起头来却丝毫不显臃肿。
目前,小米调整战略及营收结构,积极布局高端市场、提高产品售价“反哺”经销商、增加研发经费投入获取专利……这样的小米赢得了包括中信在内的众多券商的青睐,他们纷纷给出“买入”甚至“强烈推荐”的评级。
企业经营道阻且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雨后的小米仍会看见彩虹。